7月10日炒股实盘配资,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甄·集——南越王博物院藏品征集成果展”在王宫展区正式开幕。
展厅现场。
展览精选了300余件/套通过接收移交、接受捐赠、购买等方式征集的文物,展品时间跨度大,纵贯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全景式呈现近年来南越王博物院征集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本次展览是南越王博物院建院以来首个系统梳理并公开展示藏品征集成果的展览,众多珍贵文物首次展出,展览展期至2025年11月30日。
此次展览是一次征集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博物院以展览为纽带,将深藏库房的文化瑰宝,转化为公众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让征集成果从“考古工地”“文物库房”走进“大众视野”。
展览呈现汉代不同阶层生活风貌
据了解,2021年,原南越王宫博物馆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合并组建为南越王博物院,在整合两馆丰富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博物院持续深耕藏品征集与保护工作,通过多元途径不断扩充院藏体系。
“张家造”款白地黑花狮纹长方形瓷枕 元 河北磁州窑
2024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南越王博物院移交一批极具价值的考古出土文物及标本,涵盖汉代与南汉时期,它们成为了本次展览的重磅内容。
在移交的文物中,陶瓷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造型多样。其中,陶动物俑、陶仓、陶囷、陶灶等模型明器的集中入藏,填补了南越王博物院在展现汉代不同阶层生活风貌方面的缺失。
这批文物主要出土自先烈南路大宝岗西汉墓(7号墓)、东汉墓(1号墓、2号墓、23号墓)、新港西路江南新苑工地东汉墓(1号墓、3号墓)、同福路海幅寺汉代窑址以及小谷围岛北亭村南汉德陵,当中不少器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生动展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展厅现场。
此前,南越王博物院的文物展示多围绕南越国、南汉国贵族的生活而展开。而此次移交的文物,以质朴的视角生动描绘出汉代普通百姓的炊烟日常与生活百态,这些关乎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息,同样构成岭南历史不可或缺的精彩篇章,极大地丰富了院藏秦汉史体系的实物资料,为未来深入阐释与多元利用开辟了广阔空间。
展厅现场。
南越木简限时大批量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在做好多重严格保护措施的基础上,精心策划筹备,将在开展后的15天内,大批量展出南越国木简原件,15天后木简原件将部分轮换展示。
据了解,2004年,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渗水井内出土了一批木简及碎片,上面的墨书文字约1200字,内容涉及籍簿和法律文书,简文中所见的职官、郡置等内容,大多为历史文献中所少见或不见的内容,是研究南越国历史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堪称“岭南第一简”。
南越国时期木简
2023年,130枚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木简完成整理工作,正式纳入藏品总账管理,这批木简的入藏为南越国史研究和展示利用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2024年,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定级,这批木简中珍贵文物达44件,其中二级文物6组17件,三级文物27件。此次限时大批量展出木简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观众能够一睹在库木简“全明星阵容”,探秘南越国的一手档案。
据了解,此次展览,还将向观众揭开了博物院幕后工作的神秘面纱,带领观众一探文物从征集入馆到科学守护的全过程。
南越国时期木简
观众将通过展览了解到一件文物是如何经过严格的筛选、鉴定、登记、编目等步骤,最终入库成为正式藏品。
与此同时,展览直观地呈现了现代博物馆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对库房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调控,为文物打造一个“稳定”且“洁净”的“五星级家园”。
南方+记者 赵媛媛
图片由南越王博物院提供炒股实盘配资
天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